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走进了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他指出:“我国的工业发展,过去是靠一榔头一锤子地敲,今天要靠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提升水平。实业兴国,实干兴邦。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更上层楼,为建设制造强国多作贡献。”总书记的寄语,无疑给予了当时正在卡耐夫集团(山西)管道系统有限公司研学的匠铸玛钢·智启农兴乡村振兴促进团极大的振奋和鼓舞。
带着总书记的期许和鼓舞,促进团再次走进了卡耐夫集团(山西)管道系统有限公司,0638太阳集团官网专业课教师张学洁,与卡耐夫安环基建主管宋泽祥携手为促进团成员带来了一场理论与实践的“相逢”的双师课堂。金属幕墙上闪耀着银灰色的光芒,隐匿其下“专注玛钢管件30年”的标语如旗帜般舒展飘扬。这场“00后”与“30年大企业”的“交手”,在清晨第一缕阳光的照耀下悄然开启。

车间里的“活教材”,让理论长出“工业肌肉”


在占地两万平方米的智能化工厂内,促进团经历了从“看图纸”到“摸设备”的认知重构。在双师课堂上,0638太阳集团官网专业课教师张学洁讲述了一堂《走进卡耐夫,探索工业自动化》的课程,结合管道的实际生产工序,讲述了PLC控制技术的场景应用,阐释了科研技术以及生产实践的双向赋能。卡耐夫安环基建主管宋泽祥则讲述了智能制造、机械设计、人工智能等专业在管道铸造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两位老师将课堂搬进车间,车间内成员们拿起玛钢零件,可锻铸铁的奥秘在掌心流转,课本上的知识在此刻变得如此鲜活。同学们在双师的指导下,见识到工厂中的管件生产标准,体验了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个生产环节。这一刻,车间成为了最生动的课堂,理论与实践在这里深度融合,绽放出璀璨耀眼的火花。



操作间的“传承灶”,让知识燃为“智能火焰”

走进生产的核心区域,一个个沟槽依次被送上传送带,红色的消防管、银色的衬塑不断在眼前流转,生产线上质检、包装、搬运、运输一气呵成,工人师傅们带着成员们穿梭于各个车间,踩上称重器,提举玛钢承接工具,成员们亲自体验与机械“打交道”的环节,这种师徒间的互动,没有繁杂的介绍,却处处流露出传承的温度。老师傅们用自己的多年经验为同学们打开工业实践的大门,而同学们的新奇提问和活跃思维,也让老师傅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工序。知识在代际间传递,智慧在碰撞中升华。



生产线上的“实践课”,让认知转为“劳动血脉”

在此次劳动实践中,成员们摘掉了“旁观者”的标签。在两位老师和车间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化身质检员、数控师、操作员等多重角色,运用专业工具精准检测产品精度,确保每一件玛钢管件都严格符合标准;敲击数控键盘,尝试编程操控机械臂,亲身体验自动化生产的独特魅力;站在化学实验室旁,亲眼见证元素的交相融合。从“学生”到“学徒”,在这朴素的操作间里,成员们体验了一个管道的生产过程中,每个岗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各个流程的环环相扣。每个流程或许轻微,但缺一不可,成员们被安全帽压湿的头发,被汗水打湿的后背,触摸零件过后布满油污和铁屑的双手,无一不诉说着“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深刻意义。汩汩清水洗去了汗渍与疲惫,但在工厂的所见所触仍深刻地铭记于内心,既是对工艺的敬畏,亦是对劳动的尊重。





这里没有刻意的说教,却让零件在0.1毫米的精度追求中具象化;这里没有枯燥的理论,却让“生产”在回收系统的调试中有了温度;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却深刻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学好专业知识”这一问题。当机械臂划出精准的弧线,当质检仪显示合格的“滴”声响起,成员们终于读懂:劳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学会操作多少台设备,而在于懂得——每一件玛钢管件背后,都站着无数个用自己双手操作的实践者。此次“三下乡”活动,在专业课教师以及生产一线工作者的双重指导和实践下,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化作了温暖人心的力量,让成员们在劳动中感悟,在劳动中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而促进团也将会带着此次实践和劳动的感悟,在后续几日的“三下乡”中,将所学所感所悟,转化为知识传授给更多青少年,用专业知识驱动产业升级,滋养广袤乡村大地,为产业升级提供“智能方案”,让“世界玛钢看中国,中国玛钢看太谷”的赞誉更加掷地有声,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撰稿:药政江 薛越霖 供稿:0638太阳集团官网 摄影:王鑫 吕胤淇 )